说句不好听的,教育孩子这事,就像种菜。
你不能把种子往地里一扔,双手一摊,说“天地自然有安排”。你指望风调雨顺,但天偏偏爱下暴雨。
等到苗子被淹死了,再在朋友圈发文感慨“人生无常”——有点荒唐。
不少父母喜欢给自己贴金,说自己是“佛系养娃”。其实啊,很多“佛系”养育都掺着点“摆烂”。打着“我尊重孩子自由”的旗号,实则心想:我也累了,别烦我。
你说是“自由成长”,孩子心里知道,那叫“没人管”。
我见过不少家长挂在嘴边的一句话——“孩子嘛,让他自己去体会人生。”听起来好像是智慧长者,其实常常是成年人在逃避决策。你仔细想想,孩子的“体会”,往往是被迫的,摔一跤才知道疼。
可天天摔谁受得了?
说白了,父母摆烂,不是给孩子空间,是把他们扔进风暴眼,让他们自己摸着黑走。
最后长成啥样,就只能看天意了。
朋友小芳跟我聊起她爸的口头禅:“咱家就这样,以后靠你自己。”
她爸才五十多岁,身体倍儿棒,精神也好,就是一副已经退休二十年的心态。
很多人听这话,觉得挺轻松,“至少没说你得养我。”但细品,背后藏着一种微妙的甩锅——“你别指望我,我也不想管。”
这种心态一旦带进家庭教育,后果非常直接:父母觉得轻松了,孩子却开始自生自灭。自由这玩意,本该是建立在安全感上的。
没有边界的自由,像一张撕裂的地图,越走越迷。
孩子看似拥有了“空间”,实则天天在焦虑。他不知道哪些事能做,哪些事不能碰。他不确定什么是错、什么是对。他渴望被引导,却又不敢开口求助。
久而久之,就学会自己吞。
父母口中的“顺其自然”,对孩子来说,往往就是“自生自灭”。
真正有智慧的父母,从不靠“放手”来省事。
聪明的“宽松”,从来都是在有边界的范围内,让孩子自己去闯。
像河流没有堤坝就泛滥,家庭没边界也会乱套。孩子的小世界就像一条小河,你得帮他垒好堤,让他知道什么是安全的,什么是危险的。
心理学家温尼科特说过一句特别戳心的话:“所谓足够好的父母,是能给孩子一个稳定的情绪环境。”
不是事事完美,而是遇事不逃。
说起来轻松,做起来可真难。孩子哭闹,你得有耐心;孩子犯错,你得能冷静;孩子迷茫,你得先稳住自己。对很多父母来说,这简直是修行。
可摆烂的父母连修行都懒得修。
时间久了,孩子学到的不是自由,而是失联。没人回应,没人听懂,他们就学会讨好、沉默、麻木。有的孩子干脆开始“内耗式成长”,对世界既期待又害怕。
所以别再说“我给孩子空间”。你给的不是空间,是真空。
我倒不觉得所有摆烂的父母都是坏的。更多时候,是他们自己心里也有伤。
有的人小时候就被忽略惯了。
自己没被好好爱过,也不知道怎么去爱。小时候听惯了“你自己看着办”,长大后面对孩子,也习惯这么说。
这是一种代际复制。
上一辈没教会我们怎么表达温柔,我们就不知该从何学起。你以为自己是在“放养”,其实是在复刻孤独。
说到底,摆烂不是轻松,而是逃避。逃避焦虑,逃避冲突,逃避成长。因为教育孩子会暴露太多自己的不安:怕教错,怕被拒绝,怕力不从心。
那干脆不教,眼不见心不烦。
可孩子的成长不等人。你休息了,他还得往前走。没有方向的成长,就像关灯考试,全靠蒙。
孩子的“自立”,可能只是早熟的自救。
孩子从不需要一个完美无缺的父母。
他们需要的,是一个能承认自己也迷茫的成年人。
你不懂,可以说“我也在学”;你焦虑,可以说“我有点害怕”;你犯错,可以说“我错了,我们一起想办法。”
这些看似笨拙的表达,其实是孩子最珍贵的安全感来源。因为他们会发现:原来脆弱也能被接纳,失败也能被面对。
父母一旦敢于正视自己的情绪,家庭关系就会开始松动,亲子沟通才有可能真正建立起来。
那一刻,孩子不再是一个孤单的小船,而是有港口可回、有灯塔可望。
别再拿“我就是这样”当护身符,也别再用“孩子需要自由”来掩饰不作为。家庭不是自由市场,是共同体。
共同体的意义,就是彼此承担。
所以,有时候我们以为,教育孩子是帮他们长大。
其实很多时候,是在逼自己长大。
你想逃避的每一个问题,最后都会在孩子身上重演;你害怕面对的情绪,终有一天会在他身上炸开。
所以与其让孩子背锅,不如我们先学会修补。比如,定期聊聊近况,哪怕三句话;比如,遇事别急着训,先听他讲完;比如,真累了可以歇歇,但别完全消失。
因为孩子需要的,不是你一百分的教育技巧,而是你六十分的陪伴、七十分的倾听和八十分的真诚。
真正的“自由”,从来不是撒手不管,而是边界清晰、内心笃定。
只有父母不摆烂,孩子才能不迷路。
发布于:甘肃